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九年级政治复习提纲大全11篇

时间:2022-12-30 02:10:15

九年级政治复习提纲

九年级政治复习提纲篇(1)

九年级思想政治复习课量大、知识点多,而且理论性、灵活性强,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选择正确有效的复习方法。然而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复习方法名目繁多,选择什么样的复习方法才能切实有效呢?在此,我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我认为九年级政治总复习一般分为基础知识复习、专题复习和紧扣重点进行实战演练三个阶段。

一、基础知识复习要全面、系统,重在夯实基础

由于初中思想政治课内容繁多,各知识点之间又相互联系,要达到全面、系统掌握并非易事。因此,教师必须在深钻细研教材的基础上对基础知识和重点、难点作全面、详细的梳理、排查,辅导学生基本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能列出各章节的复习提纲,形成知识网络。这一阶段的复习目标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的领会,并使其系统化,这是搞好复习的前提。其做法如下:

1.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以课、单元为单位,依次列出各章节的复习提纲(即知识结构)。这样,使零碎的知识互相联系,形成了知识网络,更加系统化、序列化。这一环节要求在复习课时师生可共同进行。

2.全面落实双基,清理知识点,全面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事实。目的是通过全面复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双基内容,重点是夯实基础。

3.强化训练,巩固运用。

二、专题复习做好归类连线,综合训练,强化巩固

归类连线。也就是打破课与课之间的界限,将有关的知识综合归类,形成一条条知识线,而后进行归类综合训练。这是搞好复习的中心环节。首先,指导学生把教材中的有关“标志”、“原因”、“表现”、“意义”、“作用”、“区别”、“关键”、“本质”、“关系”等问题进行归类整理,形成知识线。然后根据归类整理的知识线设计练习题,进行综合训练,可选用填空、选择、简答等题型训练。

其次,归类综合训练还可以把所学知识按题型分类进行综合训练。可分为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说明题、阅读分析题等题型训练。训练内容既抓住基础知识,还要突出重点、难点。例如,对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复习。就可以从“了解国情,融入社会,承担责任,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四个方面来把握。其中,“了解国情”和“融入社会”是复习重点。在题型归类训练中,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教师应向学生讲清各类题型的答题思路、方法和技巧,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失误。

如:有些学生对于阅读理解题、判断说明题、理解说明题审题拿不准,答题没有把握。这就要提醒学生开拓思路,尽可能把与本题目相关的内容都列举出来,然后加以适当选择,可以避免可能出现的失误。

2.教师还要讲清题型变化特点,拓宽学生的思路,提高其灵活变通的能力。近几年来,政治试题除了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更注重综合能力的考查,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变一题为多题”,即一个问题可变化为多种题型。如“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容可用填空、选择、简答、理解说明、阅读分析、判断说明等多种题型来考查;“变多题为一题”,即把几个问题联系起来变成一个综合运用题。如:“有人认为既然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就不必讲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一问题就是以下三个问题的综合:一是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决不能动摇?二是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作用是什么?三是如何正确处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如果学生熟悉掌握了这些题型变化特点及解题思路,原来那些望而生畏的难题,也就变得简单了。

三、时政热点与课本结合分析,紧扣重点进行实战演练

时政热点在政治中考试题体现得较多,因此,九年级的政治复习肯定离不开时政热点。对此我主要采用了时政热点与课本结合分析的复习方法。“时政热点与课本结合的分析”从本质上说,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复习方法,因为时政热点分析与正在发生、发展的国内外新闻相联系,与课本知识也有一定的关联。要求学生能用课本的知识分析时政热点的前因后果,用事实说话,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相信任何一位九年级政治老师都要进行此方面知识的复习,由于每个老师的复习方法,技巧不同,效果可能会大相径庭。我的做法主要是:

九年级政治复习提纲篇(2)

第二次是1956年实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教育部颁布了初高中《文学教学大纲(草案)》和《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观(草案)》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套严格意义上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第三次是1963年5月颁布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50年代末6O年代初,针对1958年“”时期语文教学质量严重下降的现实,语文界开展了关于语文教学目的任务和怎样教好语文课的大讨论,在很多问题上取得了共识。这个大纲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制订的,它明确指出:“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并且规定:“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同时,大纲还针对语文教学的实际,明确地指出:“一般不要把语文课讲成政治课,也不要把语文课讲成文学课。”大纲富有远见地提出了“文质兼美”的选材标准,要求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课文,要“具有积极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足为学生学习的典范”;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应“简明扼要,切合实用”;在教学方法上,主张回归传统,提倡多读多写多练。这些对以后的语文教学均有深远的影响。不足之处是受“阶级斗争为纲”、“反修防修”的影响比较大。

第四次是1978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这个大纲的重大贡献,就是结束了中学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无纲可循的混乱局面。大纲提出的‘“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好,适合教学”的选材标准,要求语文知识教学力求“精要、好懂、好用”,教学要“提倡启发式”等,在拨乱反正中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由于受时代的限制,这个大纲比较粗糙,而且带有明显的“左”的余味,如一再强调‘“政治标准第一”等。1980年,就这个大纲进行了修订,在许多方面基本上恢复了1963年大纲的面貌,并且第一次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语文课的特点进行,必须在读写训练过程中进行”的要求。

第五次是1986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其宗旨是“降低难度,减轻负担,明确要求”。大纲进一步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和重要性,第一次从素质教育及培养“四有”公民的高度来强调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目的中还增加了“开拓视野、发展智力、培养健康的审美观”的要求。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大纲明确规定“不用(语文基础知识的)名词术语考学生,只考运用能力”;删去了逻辑知识部分;规定了190篇基本篇目作为考试的范围,其他篇目各地可以相机处理,这就为实行“一纲多本”创造了条件;为适合教材编写‘“一纲多本”的需要,大纲还删去了关于教材编排规定。这些都是具有突破性的改革。这个大纲虽然是建国后颁布的第一个“正式”的大纲,但是鉴于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和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到1990年国家教委就颁布了修订本。主要修订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根据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的精神,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因素;二是进一步降低了难度,以减轻学生的负担。大纲把原来“教学目的”中关于“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话移到前言之中,并第一次提出了“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要求。然而,这个大纲仍然是个过渡性的,语文教学迫切期待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和与之相适应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

第六次是1995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它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义务教育性质和任务的理;解以及对语文教学规律的新的认识。与建国以来所颁布的几个大纲相比,它在内容上和框架上都有一些新的特点:(l)终端性鲜明。与以往大纲初高中合编、内容以高。中毕业为“终端”不同,这个大纲以初中毕业为九年义务教育的“终端”,因此有了初中语文独立的、明确的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而且提出了一些“基本”要求,比较具体,容易操作。(2)注重基本素质的培养。例如:它把思想政治教育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列入了教学要求,把能力训练列入了教学内容并作为核心部分,对汉语基础知识教学的内容和要求作了一些调整,还第一次把课外活动列入了教学内容等等。(3)注意了导向性和灵活性结合。在导向性方面,一是强调了语文能力的训练和语文行为习。惯的培养;二是重视了语感和语境意识的培养;三是强调了思路分析和表达方式的探究。此外在加强思想教育、重视语文课外活动、注意思维能力训练、强调非智力因素的作用等方面,也都有鲜明的导向性。同时,大纲还注意了灵拓性,即给予教材编写者和语文教师必要的、灵活处理的余地。

1996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是与初中大纲配套的。根据这个大纲编写的教材,1997年开始在两省一市(江西、山西、天津)普通高中试验,2000年秋季在全国普通高中实施。这个大纲吸收了语文教学改革和语文教育科学研究的成果,体现了许多新的精神,如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的表述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它第一次提出了“发展个性和特长”的要求,还对语文能力的训练进一步提出了量化的要求。这个大纲规定,语文课程由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组成,学科类课程又分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改革的力度明显加大。

九年级政治复习提纲篇(3)

第二次是1956年实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教育部颁布了初高中《文学教学大纲(草案)》和《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观(草案)》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套严格意义上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第三次是1963年5月颁布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50年代末6O年代初,针对1958年“大跃进”时期语文教学质量严重下降的现实,语文界开展了关于语文教学目的任务和怎样教好语文课的大讨论,在很多问题上取得了共识。这个大纲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制订的,它明确指出:“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并且规定:“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同时,大纲还针对语文教学的实际,明确地指出:“一般不要把语文课讲成政治课,也不要把语文课讲成文学课。”大纲富有远见地提出了“文质兼美”的选材标准,要求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课文,要“具有积极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足为学生学习的典范”;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应“简明扼要,切合实用”;在教学方法上,主张回归传统,提倡多读多写多练。这些对以后的语文教学均有深远的影响。不足之处是受“阶级斗争为纲”、“反修防修”的影响比较大。 

第四次是1978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这个大纲的重大贡献,就是结束了中学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无纲可循的混乱局面。大纲提出的‘“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好,适合教学”的选材标准,要求语文知识教学力求“精要、好懂、好用”,教学要“提倡启发式”等,在拨乱反正中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由于受时代的限制,这个大纲比较粗糙,而且带有明显的“左”的余味,如一再强调‘“政治标准第一”等。1980年,就这个大纲进行了修订,在许多方面基本上恢复了1963年大纲的面貌,并且第一次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语文课的特点进行,必须在读写训练过程中进行”的要求。 

第五次是1986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其宗旨是“降低难度,减轻负担,明确要求”。大纲进一步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和重要性,第一次从素质教育及培养“四有”公民的高度来强调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目的中还增加了“开拓视野、发展智力、培养健康的审美观”的要求。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大纲明确规定“不用(语文基础知识的)名词术语考学生,只考运用能力”;删去了逻辑知识部分;规定了190篇基本篇目作为考试的范围,其他篇目各地可以相机处理,这就为实行“一纲多本”创造了条件;为适合教材编写‘“一纲多本”的需要,大纲还删去了关于教材编排规定。这些都是具有突破性的改革。这个大纲虽然是建国后颁布的第一个“正式”的大纲,但是鉴于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和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到1990年国家教委就颁布了修订本。主要修订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根据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的精神,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因素;二是进一步降低了难度,以减轻学生的负担。大纲把原来“教学目的”中关于“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话移到前言之中,并第一次提出了“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要求。然而,这个大纲仍然是个过渡性的,语文教学迫切期待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和与之相适应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 

第六次是1995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它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义务教育性质和任务的理;解以及对语文教学规律的新的认识。与建国以来所颁布的几个大纲相比,它在内容上和框架上都有一些新的特点:(l)终端性鲜明。与以往大纲初高中合编、内容以高。中毕业为“终端”不同,这个大纲以初中毕业为九年义务教育的“终端”,因此有了初中语文独立的、明确的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而且提出了一些“基本”要求,比较具体,容易操作。(2)注重基本素质的培养。例如:它把思想政治教育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列入了教学要求,把能力训练列入了教学内容并作为核心部分,对汉语基础知识教学的内容和要求作了一些调整,还第一次把课外活动列入了教学内容等等。(3)注意了导向性和灵活性结合。在导向性方面,一是强调了语文能力的训练和语文行为习。惯的培养;二是重视了语感和语境意识的培养;三是强调了思路分析和表达方式的探究。此外在加强思想教育、重视语文课外活动、注意思维能力训练、强调非智力因素的作用等方面,也都有鲜明的导向性。同时,大纲还注意了灵拓性,即给予教材编写者和语文教师必要的、灵活处理的余地。 

1996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是与初中大纲配套的。根据这个大纲编写的教材,1997年开始在两省一市(江西、山西、天津)普通高中试验,2000年秋季在全国普通高中实施。这个大纲吸收了语文教学改革和语文教育科学研究的成果,体现了许多新的精神,如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的表述 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它第一次 提出了“发展个性和特长”的要求,还对语文能力的训练进一步提出了量化的要求。这个大纲规定,语文课程由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组成,学科类课程又分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改革的力度明显加大。 

第七次是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和《全日制普通 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的颁布。1999年,教育部下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征求意见稿)》,2000年3月,“试用修订版”出版。这个大纲由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教学评估、教学设备5个部分,外加2个附录组成。对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这个大纲是这样表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目的则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 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口头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 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和过去的大纲相比,新大纲有很大的进步,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精神。教学要求也具体化了,有的还量化了,如要 求学生识字量为3500字,默读速度为每分钟5OO字左右,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于8O万字(其中文学 名著2~3部)。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字数不少于0.7万字等。“教学评估”和“教学设备”两部分是新增加的,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如对教师的评估要“重视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不要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惟一的评估依据”等。两个“附录”分别是《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和《课外阅读推荐书目(任课老师可补充推荐)》。这些都是富有创意之举,和历次大纲的修订相比,这是变动比较大的一次。 

同时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是与初中大纲配套的,所以在基本结构上是一致的,只是要求更多也更高一些了。如“教学目的”的要求是“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头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再如,阅读一般的现代文的速度要求每分钟不少于600字,课外自读文学名著(10部以上)、科普书刊和其他读物,不少于300万字,作文每学期一般不少于5次,三年中其他各类练笔不少于3万字,45分钟能写6OO字左右的文章等。3个“附录”分别是《重点掌握的常见文言词》(实词150个,虚词 18个)、《古诗文背诵篇目》(古文22O篇、诗词曲50首)、《课外阅读推荐书目(任课教师可补充推荐)》。 

九年级政治复习提纲篇(4)

三、具体措施:

1、针对有的学生行为习惯差,自我约束能力,学习动力不足,严重缺乏集体观念,作为任课教师应积极配合班主任抓好班级管理,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再管理学生方面,探讨有效的方式方法,提高自己管理特殊学生的能力。

2、做好日常教学工作,针对学生的情况,配合学校的措施,在优秀生的培养上下功夫。

3、学习昌乐二中的教学经验,在细节上下功夫,树立细节决定成败的理念,履行好教学常规,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

4、改进教学方法,每一课上课之前教师出示所讲内容的提纲,学生根据提纲要求预习,然后教师根据提纲讲解。

5、课前布置学生到生活中自己收集相关的实例,带到课堂教学法中进行交流。

6、由于九政治所涉及的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内容相对于原来的内容有很大的不同,以往注重对学生健康心理和道德情操的培养,现在主要接触国家的大政方针,拥护中国共产党等方面的教学,对学生来说较抽象,对课文中的理论阐述很难理解,所以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关注时政,关注身边的变化,用所学的理论去解释,调动学生的热情,树立信心。

7、充分利用课本中的“说一说”“议一议”“想一想”“写一写”等栏目进行讨论,归纳,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8、每上完一单元后,利用练习中的活动材料组织同学讨论,交流,教师指导对此单元进行课外辅导。

9、对学习差的同学做好思想工作,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多进行课外辅导。

10、每上完两单元后,利用学校月考的机会进行检测,及时获取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11、教材渗透教育现代化气息,改变了以往教材枯燥的教学说教,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教学众多使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提高上课的效率。

四、教学进度计划第一周:

第一单元

第一课时:我们向往公平

第二课时:为正义高歌第三课时:责任对于你我他

第二周: 第二课:

第一课时:面对责任的选择

第二课时:让社会投我赞成票

第三课时:复习

第三周:第二单元

第三课

第一课时:感受共和国巨变

第二课时:党是我们的领路人

第三课时: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四周:

第四课:第一课时:切好蛋糕共同富裕

第二课时;一年一度人代会

第三课时:独具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

第五周:复习、检测、讲评

第六周:十一放假

第七周:第一课时:试卷讲评

第二课时:发展是硬道理

第三课时:讲述春天的故事

第八周:第一课时:时代的选择

第二课时:创新是关键

第三课时:可持续发展——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第九周:第一课时:我们在行动

第二课时:民族精神耀中华

第三课时:高擎民族精神的火炬

第十周:复习、测试、讲评

第十一周:第四单元第一课时: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使命

第二课时:奋斗成就未来

第三课时:在旋转的世界舞台上

第十二周:第一课时:在竞争中和平发展

九年级政治复习提纲篇(5)

《考试大纲》是中考命题的主要依据,它明确规定了考试范围、内容、形式、试题结构、难易度等,指明了中考的方向。所以在复习备考中,我们要认真研究2017年中考思想品德《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围绕考纲、新课标要求,牢牢把握考试动向,有针对性地复习,从而提高复习效果。

二、制订复习计划,讲究复习策略

(一)第一轮课本知识复习

2月中旬至5月上旬。主要是以教材为主进行单元复习,夯实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1.注重知识系统化。主要将考纲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总体的全面的复习,使学生能够扎实地掌握所学知识,做到理论知识掌握于心,灵活解决实际问题。把重点知识当作复习的主体部分,做到既有知识的系统化,又能突出重点,这是中考总复习的关键环节,是提高总复习质量的前提保证。

2.突显复习课的特点。

一“理”,即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使之“竖成线”、“横成片”,达到提纲挈领的目的。如: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理出它的含义、特征、表现、起止时间、主要矛盾、总任务等,形成一条线;再理出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依据所制定的路线、方针、国策、战略等,形成整片知识。

二“通”,即融合贯通,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如: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而制定的国策、战略等。

三“联”,即引导学生把本课有关知识与其它课文相关知识联系整合,懂得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拓展延伸,让学生懂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如:九年级第6课《参与政治生活》与八下知识点“公民的政治权利、政治义务”相联系等,让学生回顾、理解相关知识。打破课与课、单元与单元、册与册之间的界限,将相关知识综合归类,形成一条条知识链,进行归纳复习,这就是“联”的过程,从而达到知识的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二)第二轮时政专题复习

5月中旬至6月上旬。主要是进行时政热点专题复习,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考时政年年变,因此,首先要正确选择时政热点,分门别类进行专题复习,并和课本的有关内容联系起来分析、归纳、总结,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纵观多年来的中考试题,均是以重大时政热点问题为背景进行命题,即题在书外,理在书中。所以在这一阶段复习中,结合热点问题,灵活运用教材知识进行分析,就自然成为此阶段复习的重中之重。

如:“十八届六中全会”重要专题中的“从严治党”以及“公报解读:理想.路线.发展”等热点涉及九年级的“依法治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共同理想、最高理想、党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重点知识,在复习中应做到课内外知识相互联系,融会贯通。

(三)第三轮综合复习

6月上旬至中考。主要强化模拟训练,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

在最后的冲刺阶段通过模拟练习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结合历年的中考题,搜集相关的信息汇编成高质量的试题,并定时训练和讲评,务必使学生理解试卷内容、题型、答题要求等,做到考后100分。

三、注重学法指导,掌握答题技巧

(一)重视中考题研究,体会命题、解题思路

要重视对近几年中考试题的研究,尤其是今年的市适应性练习以及市质检试卷,这是中考试题蓝本与导向,从中体会到中考“怎么考”(命题思路),从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中体会“怎么答”(解题思路),研究试题是探索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此基础上,精选试题,强化模拟训练。

(二)培养学生审题能力,掌握解题方法

不同题型有不同的解题方法和要求。具体体现在:

1.单选题。解题方法:①直接法:直接找到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②排除法:排错、排误、排异、排绝对化等。

2.非选择题。

(1)从总体看,思品试题无论怎样千变万化都离不开“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这三大问题进行设问。

是什么:含义、表现、特点、种类等。

为什么:作用、意义、重要性、必要性、依据、原因、功能、危害等。

怎么办:途径、方法、办法、方式、建议、举措、措施、出主意、启示、出谋划策等,涉及对象:国家、社会、家庭、学校、企业、消费者、公民个人、青少年。

(2)从具体题型看:①按设问分:除了上述三大基本问题,还有“体现”“反映”型题目、“认识”“分析”“评价”“评析”“辨析”型题目、谈“看法”“体会”型、“启示”型题目等;②按材料分:“漫画”题、“图表”题、材料分析题、案例分析题、实践题等。

对以上题型的解题方法指导应贯穿在整个复习过程中,从而让学生掌握解题技巧,提高中考成绩。

例如: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技巧:

【题型特点】

用时政热点、社会现象等作为背景材料进行设问,通过对材料的分析,进行归纳总结的题目。其中材料包括文字材料、图表材料等。

【解题要求】

答题步骤:

第一,审情境,提取有效信息,明确立意。

第二,审设问,确定立意范围。

第三,按要求组织答案。

答案要求:

第一,条理清楚。

九年级政治复习提纲篇(6)

一、要充分认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重大意义。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总结了近年来推进依法行政的基本经验,确立了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明确了今后十年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具体任务和措施要求,规划了依法行政的实施蓝图,是建设法治政府的纲领性文件,继往开来,意义重大。

(一)《纲要》是对我国依法行政经验系统的总结

在我国的行政法制建设中,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依法行政进程的不断加快,各级行政机关围绕如何推进依法行政展开了积极的探索和变革,大胆进行制度创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在政府立法中尝试开门立法、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进行行政执法效果评估、试行综合执法、建立政务服务大厅、主动接受人大监督、要求公务员凭证上岗执法等等。《纲要》总结和提炼了各地、各部门在推进依法行政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将分散的经验转化为对各级行政机关和公务员有约束力的制度,从而实现了我国依法行政经验的整合和共享。

(二)《纲要》为建设法治政府提供了强大动力

依法行政是一项面向未来的事业。进入新世纪以后,新的形势和任务给政府工作和依法行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纲要》的出台适应了这种新形势的需要,它在客观分析了当前我国依法行政所面临的新任务的基础上,针对我国依法行政工作中长期存在没有解决或没有解决好的问题,以及随着依法行政的展开和推进出现的新问题,明确了未来十年的依法行政的目标,确定了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并规定了具有一定前瞻性又切实可行的措施,从而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提供了强大动力。

(三)《纲要》确立了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行动纲领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依法行政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现在,依法行政在全国全面推进,进入了需要不断深化、全面加速的发展期。在这一发展期,依法行政工作面临着如何把依法行政观念真正转化为各级行政机关和公务员的自觉行动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为未来一段时间内确定一个合理的、可预期的目标,以把依法行政方略转化为现阶段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纲要》以此为出发点,对依法行政工作进行了精心规划,作出了全面部署,在制度安排和框架体系上,力求全面反映和准确体现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内容,以为各级政府依法行政提供行动指南和行政纲领,充分昭示了新一届中央政府建设法治政府的信心和决心。

二、要认真领会该《纲要》的主要内容。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要建设法治政府,推进政府依法行政,全面规范政府的行政行为,对政府的依法行政工作做出了具体和全面的规定,主要内容有:

(一)确立了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纲要》明确规定,我国要用十年左右时间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为此,《纲要》提出建设法治政府的七项具体任务和措施,包括转变政府职能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制度建设质量;法律实施应确保法制统一与政令畅通;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化解社会矛盾,解决各类纠纷的机制;强化对行政行为的制约和监督;不断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观念和能力等。

(二)提出了依法行政的六项基本要求。《纲要》明确了行政机关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的基本原则。依法行政不仅要合法还要合理。

(三)执法要有必要的保障。《纲要》在总结政府执法行为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为从制度上防范执法过程中乱罚款和乱收费现象的发生,其中的一条重要措施就是强调要从人事制度和财政制度改革入手,保证执法活动获得必要的人、财、物的保障,稳定和健全执法队伍,提高执法能力。

(四)公众对政府信息拥有充分的知情权。为了保证公民知情权的有效实现,《纲要》明确提出,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公民不仅有权查阅,行政机关还应当为公众查阅提供便利条件。

(五)要建立健全决策责任追究制度。针对以往政府决策缺少应有的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导致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的现象。《纲要》明确提出,要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实现决策权与决策责任相统一。

(六)立法要注重成本。针对近年来行政立法速度过快和立法质量不高的问题,《纲要》明确规定:积极探索对政府立法项目尤其是经济立法项目的成本效益分析制度。政府立法不仅要考虑立法过程成本,还要研究其实施后的执法成本和社会成本。

(七)执法重心要下移。对于长期以来在执法领域存在的多头执法和分散执法的问题,《纲要》规定,要减少行政执法层次,适当下移执法重心;对与老百姓日常生活、生产直接相关的行政执法活动,主要由市、县两级行政执法机关实施。

(八)政府行为要接受八个方面的监督。《纲要》规定,政府行为应当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接受人民法院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对行政机关实施的监督;加强对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监督,做到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究;认真贯彻行政复议法,加强行政复议工作;完善并严格执行行政赔偿和补偿制度;创新层级监督新机制,强化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监督;加强审计、监察等专门监督;强化社会监督。

(九)领导干部任职前要进行法律知识考试。《纲要》规定,不仅领导干部要实行学法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对领导干部进行依法行政知识的培训,任职前要进行法律知识考试,在行政机关工作的其他公务员同样也要接受依法行政情况的考核,并将作为公务员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考核体系。

总的来说,该《纲要》对政府依法行政提出的要求主要集中在三个环节上:一是加强政府立法。在完善经济立法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立法;二是加强行政执法。重点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和多头执法、乱罚款等问题;三是加强执法监督。重视人民群众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法定渠道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实行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

三、贯彻实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进一步推进我市的依法行政工作。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建设法治政府这一目标,以提高行政机关及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理念为前提,在坚持依法决策、优化经济环境、转变政府职能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离《纲要》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应该贯彻实施《纲要》,进一步推进我市的依法行政工作。

(一)认真学习、大力宣传《纲要》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把学习、宣传《纲要》作为推进依法行政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各级行政机关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使其深入领会《纲要》的精神实质,熟练掌握其主要内容和具体规定;各新闻单位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进一步更新观念,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按照《纲要》的要求,各行政机关要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建立健全防范、化解、处理新形势下各种社会矛盾的长效机制,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确保社会稳定。要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科学民主的行政决策机制,并加强决策责任追究。要按照高效便民的要求,公开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不断推进政务公开的制度化、规范化,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扩大网上办公的范围,使各级行政机关由“管理型”转变为“服务型”。

按照《纲要》的要求,各行政机关要理顺行政执法体制、加快行政程序建设、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的要求,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各行政机关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要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制度,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实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要在完善现行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自觉接受人大的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和人民法院依照行政诉讼法实施的监督的基础上,加强专门监督,强化社会监督。

积极探索行政管理方式改革。完善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配套制度,规范行政许可行为。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行政审批项目,下放行政审批权限,逐步解决职能交叉问题。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完善间接管理、动态管理和事后监督管理等对经济和社会事后实施管理的相关办法,充分发挥行政规划、行政指导、行政合同等管理方式的作用。

(三)要结合本部门的实际,制定落实《纲要》的具体实施意见和配套措施。各部门要确定不同阶段的目标要求,做到有规划,有安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各部门要抓紧研究制定落实《纲要》的各项制度,以确保《纲要》的顺利实施。市法制、监察部门对各行政机关贯彻落实《纲要》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贯彻落实不力的,要严肃查处,予以通报,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四)进一步加强各行政机关法制机构建设。充实必要的专业人才,充分发挥法制机构在依法行政方面的参谋、助手和法律顾问作用。法制机构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做好综合协调、督促指导、政策研究工作,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

(五)研究新情况、创建新制度、解决新问题。做为拥有地方立法权的经济特区,我们的法制部门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有针对性地对我们*社会经济发展中呈现出的突出矛盾,特别是公共事务管理中新问题,要予以特别关注,加强调研,及时提出制度化建设的建议,为依法治市、依法行政工作提供依据。

九年级政治复习提纲篇(7)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和的重要讲话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理论学习,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切实增强党员的理论素养、和工作本领,奋力谱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篇章奠定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二、深入重点

1、深入学习和系统把握党的精神,要在学懂、弄懂,做实精神上狠下功夫、狠抓落实。

2、深入学习和真正领会各级党委重大决策。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实效。

3、深入学习和全面了解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个发展特色社会主义。读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深入学习关于学习马克思经典的重要论述,学习在党的四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关于贯彻新发展观,做好经济建设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学习领会关于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重要论述。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五中全会精神。和对广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 。

三、学习内容

1月,通读学习《谈治国理政十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用典》、《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等;用好“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确保在职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入网学习覆盖率达到100%、每天学习积分30分以上的参与度达到100%。

2月学习在党的四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

3月学习2020年以来对脱贫攻坚工作作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重要讲话,《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

4月学习《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广西壮族自治区文明行为促进条例》。   5月认真学习关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论述重要文件。

6月学习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等文件

7月学对广西工作的重要指精神,党的光辉历史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8月重点学习《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试行)》、《党员干部网络行为规范》

9月重点学习,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专题学习。在中央纪委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10月重点学习《谈治国理政》、《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

11月学习《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共中央政治局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

12月重点学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四、学习方法   采取学习时集中学习与个人自主相结合的方式相结合,集中学习主要采取以下形式:

1、是主题会学习。采取中心发言与座谈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2、每月召开一次支部委员会,每季度召开一次党员大会进行学习。

九年级政治复习提纲篇(8)

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师教学的法规性文件,它通过把教学内容分解为可以测量的行为要求,明确教学应达到的基本“目标”和“程度”,有效地控制教学的方向性和教学内容的深度、难度,指导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知识、觉悟、能力的综合培养。理论上课程标准优于教学大纲。1990年8月国家教委党组办公会议提出,今后“教学的总体设计不一定叫‘教学大纲’,可改称‘课程设置标准’”。1991年上海市率先在九年义务教育各科教学中试行“课程标准”。1995年12月国家教委明确提出,“组织编写《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和《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的任务(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意见》)。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课程标准》编订小组,自1995年4月始经过14个月的努力,在广泛征求各省意见基础上六易其稿,最后在审查委员的协助下完成制订工作。1996年6月7日国家教委首次印发《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下面就学习、贯彻《课程标准》相关的几个问题谈点个人的认识。

一、《课程标准》的特点

制订下发《课程标准》是完善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措施。《课程标准》同现行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相比,有以下四个特点。

1.明确了对教学目标和程度的具体要求

中学思想政治课实施教育,是通过组织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常识和有关的社会科学常识进行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对于缺乏社会实际知识的中学生讲,在学习上不可求全,只能要求他们了解最基本的内容、把握最基本的观点。实践证明,目标明确、内容范围适当、深浅适中、难易适度的教学内容要求,就会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但由于现行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的规范注重表达什么,而不能在“目标”和“程度”上提出具体要求,因此教师个人的经验和能力在教学中的作用较教学大纲的作用还要显得突出一些。

鉴于以上因素,在《课程标准》的基本模式确定时,就充分考虑到要突出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的规范作用和对教学程度的制约作用。在其具体的制订过程中,注意总结了教学大纲规范教学作用的方式优劣,并积极吸取了一些地区试行会考考试标准的成功经验和国外施行课程标准的经验,注意加强了对教学基本内容的规范作用,确定了可以把握、可以检测的教学目标要求,使其不但体现出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基本要求,而且体现出对学生觉悟、能力的具体程度的要求,并能对教师实施教学给以具体的指导和引导。《课程标准》对掌握教学内容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通过“识记”、“理解”、“运用”等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体现的。

2.力图更为有效地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长期的社会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但是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教学搞成教条式的学习,而失去其活的灵魂。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学,一定要注意生动活泼,使学生愿意学、学得进、吸收消化得了。1985年8月在《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中要求思想品德课和政治理论课“要改变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尽量实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来提高认识,寻求问题的答案。讲课应当用丰富而生动的事实引出和论证有关的观点,而不能简单地灌输抽象的概念。在高中和大学阶段,要精心组织学生进行自由活泼的课堂讨论,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丰富的切实的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以培养他们发现、提出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十年来,思想政治课在教学方法的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行教学大纲为将成功的教学方法、改革的经验以法规形式确定下来,采取了在教学内容中通过安排精心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例和史实材料,指导教师帮助学生对这些事实材料进行分析,并归纳成基本观点、原理或演绎论证有关原理的方法,推动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此基础上,《课程标准》通过具体的教学要求,进一步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并通过提出“教学原则和方式方法”强调教师要根据自身特点和不同学生情况选择适当教学方法,教出实效、教出自己的教学特色;明确教师教学要“密切联系国际社会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以及高中学生的思想实际”,并注意以学生已有的科学知识为基础,运用历史的、辩证的方法分析有关问题,帮助学生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树立社会责任感。《课程标准》首次明确规定了思想政治课教学应具备的用具,促使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走出了单一的教学方式区域。3.确定教学考核标准

建立和健全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评估制度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通过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检查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地运用、选择的教学资料是否合宜等,促进思想政治课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考核检查自己的教学效果、衡量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见国家教委1995年12月20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意见》)由于现行教学大纲没有对教学内容要求的范围提供具体标准说明,因此不能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可检测的考核标准。基于此种原因,我们在组织制订《课程标准》时,国家教委考试管理中心命题处欣然派人参加了该项工作,共同参与研究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评估考核问题。《课程标准》依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精神,确定了以评价教师教学效果为中心内容的评估项目和结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核评估教师教学的标准;确定了对学生思想政治课学习考试的主要目的是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接受程度和运用能力。《课程标准》根据十年来高校招生政治学科的考试经验和近年来各省高中会考的经验,以及一些优秀教师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经验,确定了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评价的目的、原则、途径和标准,既对教学内容要求达到的范围、程度提供了具体的说明,又对学生能力方面应达到的水平提出了切实的要求。

4.规范了教材的编写、审查、选用制度

国家教委为促进教材建设的发展,在教材的编写制度上贯彻了“一纲多本”的方针。目前已形成了国家组织编写的示范性教材与地方组织编写的特色教材并举的局面,涌现出了一些为教师、学生和社会所喜欢的优秀教材。十年来,由于这一方针的贯彻施行使我国思想政治课教材的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为进一步推动教材建设工作,并能避免多种教材都是在同一水平、同一风格、同一编写模式上踏步行进、重复建设的弊病,急需在指导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法规性文件中增加对教材编写的规范功能及评价教材的客观标准。为此,《课程标准》对如何取得到教材编写资格、如何显示特色教材风格、如何送审以及什么教材为合格教材作了明确的规定。同时由于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规范的方式不同,也为教材的多样风格开了绿灯。

二、《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的规定上对原教学大纲做了必要的调

整,进一步完善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

1.为适应我国基础教育三阶段划分方式,改变了原来将初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划为一个教学阶段,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划为一个阶段的方式,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作为一个教学阶段,高中思想政治课另作一个教学阶段的方式统筹安排教学内容。

2.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全党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确立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的标志。这次修订现行教学大纲、确定《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要点的突出标志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构建教学体系,以讲“中国”的经济、政治制度及政治经济建设和发展规律为主,对学生进行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常识教育。

从多次对现行教学教学大纲使用情况的调查结果看,教师、教研员和学生对现行大纲所确定的基本教学内容要点已取得共识。因此在修订工作中对原教学内容仅做进一步完善的工作。为保证工作的延续性和继承性,参加这次《课程标准》制订工作的同志基本为原教学大纲的编订人员。3.为使今后教材的编写能充分贯彻思想政治课的“两个需求”(即体现党和政府对青少年教育的要求及体现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上的需求)原则,《课程标准》精心设计了各章节的内容和要求。

三、课程标准的实施与培训

九年级政治复习提纲篇(9)

以1985年党中央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为开端,中学德育课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改革阶段。为了更清晰地把握整个改革的脉络,文章以关于德育课程教育文件的颁布和施行为划分研究阶段的依据,同时努力遵循中学德育学科固有的发展脉络,将改革分成了三个阶段进行研究,分别是:改革的试验阶段(1985-1992年),改革的调整阶段(1992-1999年),改革的深入阶段(2000年至今)。

一、改革的试验阶段(1985-1992年)

“”后尽管中学德育课程在党中央的重视下,较快地得到了全面恢复,但其存在的问题也不少,课程与现实日渐脱节的矛盾亟待解决。另一方面,以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几个问题的决定》为标志,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了重大发展。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德育课程的改革呼之欲出。

1985年,党中央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为此,原国家教委从1986年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改革实验和中学德育整体改革实验。同年,原国家教委在修订了1982年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颁布了《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实验教学大纲(初稿)》,从而进一步完善课程的设置。[2]1988年3月修订了试验大纲,规定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试验的课程设置方案从初一到高三分别是:《公民》《社会发展简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常识》《共产主义人生观》(后改为《科学人生观》)《经济常识》《政治常识》,每周2课时。1991年8月,原国家教委印发了《中小学加强中国近代史及国情教育的总体纲要》。

1992年,原国家教委在总结《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实验教学大纲(初稿)》实施经验的基础上,重新制定和颁发了《全日制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试用)》。这个大纲规定,中学各年级不再分列课名,统称“思想政治”。与1986年编订的改革实验大纲相比,试行大纲强调教材要突出基本事实的引入和可读性,更强调课程的整体安排。试行大纲也可以说是改革试验期的成果总结。

在教材编制与发行方面,1986年后,原国家教委对中小学教材建设进行重大改革。改革了“一纲一本”的通用教材,实行“一纲多本”的教材建设体制。中学政治教材的编写也实行了“一纲多本”。

1988年,党中央制定和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革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的通知》,首次确立了学校德育工作实行校长负责制。原国家教委为此颁布《中学德育大纲》,政策的科学性有了明显的加强,主要表现在:第一,明确使用了“德育”这一概念,并将其内涵从政治教育扩展到思想品德、政治教育、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三方面。同时,初步提出了法制教育的概念。第二,德育目标明确表述为培养“四有”公民。第三,强调德育要联系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心理特点,遵循规律进行。第四,强调教学方法要适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避免单纯使用“灌输法”。第五,不再搞“一刀切”,鼓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改革探索。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公布实施,德育政策的法制依据又得到进一步凸显。

以上一系列的试验措施,使这一时期的课程具有了以下三方面特点:(1)课程指导政策的科学性有所增强,颁布了德育大纲,改变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德育课程一直缺纲少范的局面,义务教育法的实施也使德育有了法律保障;(2)课程设置得以逐渐完善和稳定,课程名称不再频繁变动,改变了中学德育课程曾历经14种课名的历史;(3)课程内容开始较多地回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课程从为国家政治生活服务逐渐转向为国家经济生活服务,如初三增设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常识》上册第2、3、4三个章节直接涉及我国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等内容,经济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二、改革的调整阶段(1992-1999年)

1992年之后,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和邓小平南方谈话为标志,国际格局和我国的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形势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德育教育和教学也需要进一步改革调整。

第一,国内外政治、经济、科技形势发展变化在实践和理论上提出的面向21世纪的重大战略问题,在新的课程标准和新编的教材中都需要正确反映。第二,中央相关部门先后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学德育大纲》《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等重要文献,向学校的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和整个德育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第三,基础教育的深化改革,素质教育、九年义务教育、五天工作制等制度的出台,需要德育课程作出相应改革以适应变化。第四,思想政治课自身也需要深化改革。

在党中央的直接推动下,1995年4月,原国家教委分别成立了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的编写工作小组,拉开了这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政治课改革序幕。1996年,原国家教委印发了《全日制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1997年,编订《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并决定依据《课程标准》组织编写了一套示范性试验教材。

这个阶段改革的突出变化之一是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1996年和1997年,高中、小学、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相继颁布,当时中小学其他各科都还暂时沿用教学大纲,但德育课程率先采用课程标准,这是给德育课程的一个特殊政策。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转变在德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都是指导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但课程标准优于教学大纲,理由是教学大纲的规定较为刚性,给教师、学生发挥的余地很小,课程标准的规定比较宽泛,是对质量的总体把握,教师、学生的自主性空间大,这对提高德育的主体性意义重大。

改革的突出变化之二是将九年义务教育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设计。1995年12月,原国家教委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意见》(教基〔1995〕23号),确定在现行两课教学大纲基础上,根据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按照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阶段,分别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总体思路,并具体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再划分为一、二年级,三至五年级,六年级,七至九年级(即六三学制初中一至三年级)共4个教育教学阶段。这样,我国德育课程改革开始将大中小学课程进行统筹考虑,进入构建现代化学校德育体系时期。其中,将九年义务教育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设计,这是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的新尝试。

通过改革,开始构筑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体系。高中课程突破了以往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传统框架,高一“讲述与公民的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知识”,高二“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高三介绍“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

改革调整开始吸收相关学科的最新理论成果,尤其是心理学研究成果,开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德育目标进行分层要求,改变了“人人都要成为共产主义者”的不切实际要求。

三、改革的深入阶段(2000年至今)

进入21世纪的改革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国际国内形势背景。一方面国际大环境日益复杂多变,对未成年人如何认识世界、树立科学人生观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另一方面国内还处于社会转型期,许多新思想、新观念需要未成年人有甄别地吸收,尤其是互联网、手机等新信息传播媒体的迅速兴起,给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了新的困难。 更重要的是,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发展阶段,需要把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的理念和方法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概而言之,客观形势的发展和课程自身存在的问题,使思想政治课的改革势在必行。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出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动员令。2000年1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8所师范大学先后成立了“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开始了对课程的开发与研究。2000年12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联合下发了《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明确了思想政治课改革的方向。2001年10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的通知,审定了实验教材,并于2001年秋季在全国38个部级实验区进行实验。2003年5月,教育部正式印发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2005年,初中阶段起始年级原则上全部进入了新课程,在2010年前,高中新课程在全国全面推开。

这个阶段改革的主要成果是修订新课程标准,而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设计形式、教学内容、教与学要求和评价体系等方面更加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

一是课程目标超越了旧课程的“三基”体系(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完全改变了“识记”“理解”“运用”的梯级认知目标体系,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突出地增加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是对以前忽视学生的情感因素发展的超越,也是学生综合素质要求全面提升的体现。

二是设计形式上有了创新,改变了按照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的形式来限定课程内容的架构,初中课标采用以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的形式来构架,而高中课标则采用学习领域和模块选择的形式来架构,这样,就给教学实施者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更大的空间。

三是教学内容出现了一些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和更加符合法律规范的调整,并删去部分纯学科性内容、一些离学生生活较远的法律条文和史实及概念、一些学生难于理解的教学内容。如初中将原“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法改为“邓小平理论”;八年级删除“义务兵役制为主体”这一与现行法律不一致的提法。高中在经济生活模块里面,新增“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在政治生活模块里面,则有近年来受到关注的“村民自治”等内容。

四是教与学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不再提出确定、较固定的“要求”,而采用“提示与建议”的表述。这些建议与表述包括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例如“分析”“演示”“讨论”“撰文”“模仿”“调查”以及“讲演”等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的具体建议。

五是评价体系进行了更新,改变了仅仅采用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体系中认知领域的三个维度识记、理解及运用的评价方式,将评价分为“知识目标的评价”“能力目标的评价”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评价”三个方面,从而建构起了比较全面系统的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

通过改革,德育课程中的生活化气息更加浓厚,更符合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体现他们的生活经验,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同时,教材也更开放,提高了教师发挥教学主体性的积极性。■

九年级政治复习提纲篇(10)

同志们:

今天我们共同上一节党课,目的是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推进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落地落实,结合XX发展新形势、新目标、新挑战,进一步激励广大党员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为实现XXX提供XXX。下面,我就以“自觉践行新党章,做新时代合格共产党员”为主题,结合工作体会和实践思考,从三个方面与大家对新党章作以交流。

一、深刻理解认识党章的发展历程和重要地位

党章的历史进程印证着政党成长发展的足迹。重温、回味党章的历史,可以从中汲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一)追溯共产主义运动的本源,牢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真谛。

1847年,由马克思、恩格斯起草,在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上通过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是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章程,提出了革命的目标,确立了民主集中制的基本组织原则,规定了同盟及其成员必须遵守的纪律,向全世界宣告了共产党人“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图”。这个章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基本原理,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保证了同盟的无产阶级性质。此后,马克思、恩格斯在帮助法国和美国无产阶级政党建立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了有关党章的思想,认为党的纲领是党诞生的标志。俄共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在列宁领导下制定了俄共党章。俄共党章是第一部正式的无产阶级政党章程,它标志着无产阶级政党正式形成,为其他国家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各自章程提供了范式和蓝本。无产阶级政党早期的党章鲜明地揭示了其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以后的党章都一以贯之、一脉相承。

(二)回顾建党之初的开天辟地,坚信“其端甚微,其势必盛”的信念。

1921年7月,由于党尚处于探索阶段,形势所迫、时间所限,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共15条(现存文献缺第11条),700余字,前3条带总纲性质,后12条是组织章程。《纲领》对党的名称、纲领、组织制度和结构作了规定,就其性质而言是党纲,实际上发挥了党章的作用,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同时,一大决定由大会选举产生的中央局起草党章,提交二大讨论通过。二大党章遵循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基本原理,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第一部正式章程。它对党员条件、党的各级组织的建设和党的纪律作了具体规定,包括党员、组织、会议、纪律、经费和附则等6章内容,共29条,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民主革命纲领,规定了党员条件和入党手续,对党的组织原则、组织机构、党的纪律和制度作了具体规定。与一大党纲相比,二大党章从根本原则到具体制度上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体系。二大党章在党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标志着党的创建工作最后完成。

(三)追忆革命时期的苦难辉煌,坚定“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信心。

从三大到五大,为了适应革命发展和自身壮大的需要,党在这段时期对党章进行了三次修改。三大通过的第一次修正章程,严格了入党手续,分别规定了候补党员和正式党员的权利和义务。四大通过的第二次修正章程,第一次规定了党的基层单位为支部,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在大革命危急时刻召开的五大没有通过新党章。会后中央政治局通过了修正章程决议案,把“党的建设”单列一章、第一次明确了党与青年团的关系。六大到七大之间的17年,是我们党经受苦难走向成熟的关键期。七大通过了民主革命时期最完备、最成熟的党章,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第一次增写了具有深刻内涵的总纲,明确阐述了党的性质、宗旨、纲领和指导思想,中国革命的性质、动力、任务、特点、方针;第一次规定了党员的四项义务和四项权利;第一次对民主集中制作了科学表述;第一次把“四个服从”载入党章。标志着党在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方面的全面进步。

(四)审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执政探索,铭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箴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到1977年党的十一大,制定和通过了4部党章。1956年通过的八大党章是党在成为执政党以后通过的第一部党章,是对七大以来11年党的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特别是对新中国成立后7年执政党建设经验的初步总结,为执政党建设指明了方向。但由于各种原因,八大党章制定的正确原则没有得到贯彻。“文化大革命”中通过的九大、十大党章,是在“左”的错误指导方针下制定的,突出强调“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文化大革命”。十一大党章部分恢复了七大、八大的正确表述,但沿袭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没有彻底纠正“左”的错误。

(五)聚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持“不走老路,不走邪路”的定力。

党的十二大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崭新命题,首次将四项基本原则载入党章,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增加党的干部、党的纪律、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党组、党和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关系等5章。十二大党章比较全面正确地回答了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的目标、途径和方法等基本问题,体现了党的工作重心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性转移,具有里程碑意义,成为新时期党章修正的蓝本。十三大党章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从组织制度、中央组织、基层组织、党组等方面对党章做了13处修改。十四大党章第一次写入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对改革开放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充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的内容;首次提出“党坚持不懈地反对腐败,加强党风建设和廉政建设”的任务。十五大党章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十六大党章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十七大党章增写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新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体系”;增写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内容等。改革开放以来的党章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始终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

(六)展望伟大复兴的光辉前程,挺直勇于担当的脊梁。

十八大党章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道写入党章;充实了坚持改革开放的内容,增写了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内容,把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充实完善关于党的建设总体要求的内容,增写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等新内容;与党章总纲部分相衔接,适当修改了关于党员、党的基层组织、党的干部有关内容等。十八大党章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成果,体现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二、深入学习领会新党章的变化特点和时代意蕴

“发展的脚步没有停止,对理论的探索就不会停止。”从1921年起,一大立党,二大立纲,直至召开的党的,党章被多次作出了不同程度的修改,对党章的修改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十七次修改党章,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探索总结的宝贵经验和理论升华,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此可见,修改党章意义重大,每一次党章修改都体现了我们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理论自信。

(一)新党章最大的亮点和创新之处是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指导思想。

这个思想是在艰辛探索中形成的,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和新飞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人民为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写入党章,是党心、民心所向。从历史上看,以党章形式确立党的指导思想,对指导思想作出新表述,将会极大地促进党的事业发展。历史将证明,如同七大把毛泽东思想、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写入党章一样,新党章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党的指导思想,也必将对党的事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理解这一点需要把握一个核心概念:“新时代”。从语义学讲,时代是社会历史范畴,是指历史上以经济政治文化状况为依据划分的某个特定社会发展阶段,时代也有大小之分,有宏观、中观之别。报告和党章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显然属于中观范围。“新时代”这一判断有充分的理论和实际根据。在理论上,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长过程中,由于矛盾的变化,过程会显出阶段性来;在实际生活中,我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特别是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章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概括为主要矛盾,在认识上是正确的,也有利于在实践中抓住这个关键,集中力量加以解决。那么,为什么说“转化”是阶段性的重要变化而不是根本性变化呢?因为党章还明确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在原本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需要上百年的时间。我国现在仍然处于这个阶段,仍然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所以一定把握这个主要矛盾“转化”的“分寸”,按照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全面性的思想去理解,防止片面性。主要矛盾转化是提出进入新时代的基本依据。

(二)新时代需要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新方略,做出新部署。

党章在这方面增添很多新内容,特别是提出“在新世纪新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战略目标不仅绘制了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而且把共产党人远大理想和现实任务科学统一起来,使我们既能站在高处看到远景,又能脚踏实地地做好当前工作,将极大地鼓舞全党和全国人民。为此完成任务,党章提出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科学的战略措施能够有效地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完成新时代的新任务迫切需要加强、改进党的领导。

据此,党章在总结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党成功经验基础上对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实行全面从严治党提出新要求,即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新的提法有两个亮点,其一,突出了政治、纪律和制度三大要素。制度建设不仅带有根本性,而且有极大的综合性,制度建设是需要体现在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建设之中的,各方面建设也需要以制度建设来保证、落实。其二,这次修改以“纪律建设”代替“反腐倡廉建设”,不仅包括了反腐倡廉的全部要求,而且内容更广泛。六大建设的表述更科学明确、要求更全面具体了.党章还专门增写了关于从严治党的新段落,强调要警惕四大考验、防止四种危险,把严的标准、严的措施贯穿于管党治党全过程和各方面。从这一点出发,新党章还在组织条文中提出了加强党的建设、落实从严治党的许多具体要求。这有助于把从严治党推向新阶段。

(四)准确把握新党章的新特点。

党的修订的《党章》,共19466字,由总纲和11章组成,共55条。总纲占四分之一以上篇幅,7800字,1至11章实际是总纲的具体化。对比十八大党章,新党章全文共修改107处,其中总纲部分修改58处,条文部分修改49处。关于党章的修改,是一个发扬党内民主、集中全党智慧的过程,主要体现出以下特点。一是修改体现了历史必然性和马克思主义政党主动性、创造性的完美结合。新党章的新修改,既是客观规律的要求,更是党的主动性创造性的表现。经过多年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的探索,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规律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但规律不会自发地实现,需要先进政党科学地认识规律,自觉地按照规律去改造世界,规律才能变为现实。新党章的宝贵之处,是其内容不仅充分反映了“三个规律”,而且自觉运用规律去完成伟大事业、推进伟大工程。如从理论上讲,从严治党具有历史必然性,新党章能够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坚持这一点,并提出新要求,由此把历史必然性和党的主动性创造性结合起来,就使从严治党的落实有了可靠保证。二是既继承传统又勇于突破创新。党章的修改是“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党的根本性质、根本宗旨、最终目标、组织原则等马克思主义政党赖以安身立命的基本原则,在新党章中得到充分体现;同时又与时俱进,根据实践需要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提出有许多新观点、新举措。因为坚持基本原则的“不变”,保持先进性才能一以贯之;因为作出符合实际的新变化,党才能走在时代前列。把继承传统与突破创新相结合,把坚持党的先进性与完成新时代的新任务结合起来,会使我们党进一步焕发生机活力。三是更加注重实用性、操作性。党章是用来执行的,不仅要规定“做什么”,更要解决“怎样做”的问题,以其实用性、操作性保障指导性、规范性。在这方面,党章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展现出许多亮点。比如,如何真正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新党章提出,坚持依规治党、标本兼治,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强化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加强对党的领导机关和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新党章提出不断完善党内监督体系,可以说抓住了管党治党的根本。

三、学思践悟力行,努力做新时代合格的共产党员

新时代要有新作为,新使命呼唤新担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呼唤我们勇于担当作为,新党章对党员划定更高标准、提出更高要求。我们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做无愧于新时代的合格共产党员。

(一)努力做坚定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合格共产党员。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在理论上实现了重大突破、重大创新、重大发展,在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的科学指导和战略引领作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遵循。一是坚持思想理论清醒,政治方向坚定。学习贯彻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每个党组织、每名共产党员的必修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主题鲜明、逻辑严谨、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要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全面地而不是局部地理解学习。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当前和未来、国际和国内相结合,联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联系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联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联系行业的各项部署要求,融会贯通、学思践悟,全面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把思想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把自己摆进去,看一看信仰信念、宗旨观念是否坚定,责任担当、创新精神是否合格,思想品格、工作作风是否过硬,不断净化思想灵魂、提升精神境界。二要不断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自信”。要自觉运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实践、推动发展,努力把学习贯彻的成效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争创一流业绩的实际行动。伟大时代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理论来自于实践,也必然在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放射出真理光芒。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用、学而行,真正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确立思想理论的“定盘星”,坚定理想信念的“主心骨”,筑就“四个自信”的“压舱石”,矢志不渝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二)努力做坚定维护同志核心地位、领袖权威的合格共产党员。

讲政治是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突出特点和优势。新时代共产党人讲政治,第一位的就是要坚定维护同志的核心地位、领袖权威,做到时时处处事事向核心看齐,任何情况下都绝对忠于核心、坚定拥护核心、时刻紧跟核心、坚决捍卫核心。一要在情感上忠诚拥戴核心。必须深刻认识到,同志是在浓郁革命氛围中、在苦难历史和曲折经历中、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在新的伟大斗争中、在重大国际斗争中、在人民群众中成长起来的党的领袖。党的十八大以来,同志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战略家的雄才伟略、远见卓识和战略定力,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发生深刻历史性变革。同志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成为人民的领袖、军队的统帅,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始终心怀对同志的崇敬之情、追随之志,始终做到深刻认同、衷心拥护、真诚爱戴,始终不渝向同志看齐。二要在政治上坚定维护核心。对党忠诚是共产党员的政治生命线。忠诚于党,首要的是对核心忠诚、对同志忠诚。维护核心、维护同志就是维护党中央权威,就是维护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我们必须更加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不移维护同志的核心地位、领袖权威,坚定不移维护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定不移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三要在行动上自觉紧跟核心。党员、干部任何时候都必须不折不扣执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推进任何工作都必须以贯彻同志的重要指示要求为前提,这是每一名新时代共产党员应有的责任担当。要坚决做到党中央、同志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同志决定的坚定执行,党中央、同志禁止的坚决不做。要发扬斗争精神,勇于同一切错误思想和行为作斗争。

(三)努力做坚定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合格共产党员。

同志明确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实现了党建理论的重大创新,对党员、干部提出了更高的政治标准、纪律标准、能力标准、作风标准。每名党员都必须认真参加即将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为遵循,以党章为总规矩、总标尺,努力锤炼更加过硬的素质,展现新作风新气象新作为。一是在守纪律讲规矩上树立更高标准。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进一步强化纪律规矩意识,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把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放在首位,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做政治上的明白人。严格遵守党章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全面落实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要求。切实在执行党的各项纪律上严起来,自觉同违反党章、破坏党的纪律、危害党中央集中领导和团结统一的言行作斗争。二是在加强党性修养上树立更高标准。2018年的党建工作要点之一就是“紧扣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精神这条主线,在学懂弄通做实上取得新实效”。我们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要时常提醒自己,加强理论武装,才能在各种考验面前坚定信念,切实在学深悟透中补足精神之“钙”、固牢信念之“基”、开掘信心之“源”、点亮心中之“灯”。加强党性修养必须从小事小节做起,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正确选择个人爱好,慎重对待朋友交往,时刻检视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慎独、慎微、慎初,涵养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三是在保持清正廉洁上树立更高标准。坚守法纪红线和道德底线,以时代楷模和先进分子为标杆,以XXX案件的惨痛教训为戒,严格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常温入党誓词,拒腐蚀、不染尘,坚决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更要严格要求自己,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坚持原则,依法办事,清正廉洁,勤政为民,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九年级政治复习提纲篇(11)

“事非经过不知难。”总书记重要讲话从加强党的领导、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从严治党这9个方面回顾了中共十八大以来的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在“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的自豪与骄傲背后,是中国共产党坚定不凡的理想信念、执政为民的责任担当、锐意进取的探索实践和闪耀智慧光芒的理论创新。特别是全面从严治党取得的巨大成果,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这一系列实践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民建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执政党为师,进一步加自身建设,提高履职能力。

“审度时宜,虑定而动。”总书记重要讲话指出,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是中共中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世情国情党情,得出的重大战略判断,对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完善发展战略和各项政策,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意义。讲话强调,要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中共十八大以来,紧密结合治国理政的新实践发表系列重要讲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发展。总书记要求,在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拓展理论新视野、作出理论新概括,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彰显了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为在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注入了强大思想力量。民建要从历史变革中把握大势,进一步增强“四个自信”,深化对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理解领悟,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蓬勃兴旺的伟大事业。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总书记重要讲话对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提出了新要求、作出了新部署,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宏伟蓝图发出了动员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是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中不断推进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清晰标示实现中国梦的战略步骤、历史任务和实践方向。现在,正处在即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节点。宏伟的目标、强烈的历史责任感让民建人倍感振奋,备受鼓舞。我们要以目标明确方向、鼓舞斗志、引领行动,继续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进而实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斗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

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7·26”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全会重要的政治任务,务必抓紧抓好。

一要用讲话精神统一思想、凝聚人心。“7·26”重要讲话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提出准确的战略判断,为未来的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学习讲话精神,要深化对讲话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的认识,深化对讲话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基本要求的认识;联系以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治国理政实践,联系党和国家的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结合正在开展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实践活动,结合“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专题教育。要通过学习,引导广大会员深刻理解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必然性,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坚决维护以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权威,真正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扎根于广大会员的思想深处,不断增强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动力。